【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由来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的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发展历史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就把组织军民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搞好卫生防病工作,当作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件大事来抓。1933年,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开展全地区卫生运动列为施政纲领。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
                                                       1949年
    1949年,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继续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此同时,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毛泽东同志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参与,而且受到国际上的赞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显示出它的“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伟大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49-1952年
    在1949-1952年,即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为了改变旧中国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在抗美援朝,粉碎美帝细菌战争期间,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即“除四害运动”。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收效之显著,都是空前的。仅半年里,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公里,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共扑鼠4400多万只,消灭蚊、蝇、蚤共200多万斤。还填平了一大批污水坑塘;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953-1966年
    在1953-1966年,即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当时政务院发出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要求着重抓好城市厂矿,并把突击活动与经常保洁结合起来。随着工作的开展,不少厂矿建立了清洁对,卫生扫除日等各种制度;保持车间、居室、食堂、厕所的内、外环境清洁整齐,从而使职工患病率逐渐下降,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发展。1955年冬,毛泽东同志起草的一个通知说:把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讲卫生结合起来,对防治人畜疾病,保障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195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除四害》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将麻雀定为“害鸟”,是爱国卫生运动中走过的一段弯路,不过“除四害”活动对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96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把“除四害”讲卫生列入“纲要”的内容。在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领导下,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同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城乡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物。“四害”大大减少,面貌焕然一新。党中央在1960年发出的《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央现在提醒同志们,要重视这个问题,要把过去两年放松了的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在1960年先后召开的全国农村和城市卫生工作现场会议上,又重点介绍、推广了山西秸山县、广东佛山市两个改造旧农村、旧城市卫生面貌的先进典型经验。使各地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1966-1976年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卫生防保,包括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其办事机构被撤并,人员有的被裁减,有的被改行;有些工作被迫处于停顿状态,致使许多城乡的卫生面貌开始恶化,疫情回升。此种现象反映到党中央,当时,周恩来同志多次指示,要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亲自组织指导防疫队和支援西北地区的巡回医疗队,控制传染病流行,改善缺医少药和不卫生的状况。这个时期,各地卫生防疫专业人员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卫生科学知识宣传,努力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在农村,解决好管水和粪这两个基本问题,改造环境卫生条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并概括为“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两管、五改”已成为组织指导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要求和行动目标。
                                                     1978-1995年
    1978-1995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要求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把卫生运动切实领导起来。同年8月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现场经验交流会议,以及其后在内蒙赤峰市、黑龙江哈尔滨市、山西晋城县分别召开的城市和农村卫生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他们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门前三包”(卫生、秩序、绿化)、“四自一联”(自修门前路、自通门前水、自搞门前卫生、自搞门前绿化,统一规划联合集资)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各地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987年2月,中央爱卫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9部门发出《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经中央领导同意,把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卫生是突破口。各地区、各单位的爱国卫生运动,都做出新的成绩。198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使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卫生水平的提高与四化建设同步发展。多年来,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同社会不卫生习惯和环境作斗争,为改善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0年,国务院批准对全国455个城市进行卫生大检查,到1995年10月,共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检查评比活动,共有155个城市被评为“卫生城市”,23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的卫生质量有所提高,为劳动人民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1980年我国政府决定参加由联合国第35届大会发起的《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活动。多年来,在“政府领导,部门支持,民办公助,多方集资”的方针指导下,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农村改水,大力兴建农村自来水。至1995年底全国改水受益人口达79873.92万,占农村人口的97.03%;其中43.51%的农村人口吃上了自来水。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改厕,难度更大。当时确定改厕工作要抓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推进,同时要求,改厕要与改水相结合;和解决能源相结合;与血吸虫病相结合;与扶贫奔小康相结合。以上几个相结合,工作开展起来就相当有力。用这些办法,在河南省1994年新增改厕122万个,累计数突破500万个湖北、江苏等地农村改厕进展也很快。
                                                       2014年
     1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指出,做好新时期的爱国卫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群众动手、社会参与、依法治理、科学指导,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群众运动的优势,着力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危害因素,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意见》要求,通过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城乡环境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治理,人民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防控干预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意见》提出了四个领域的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力争到2020年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铁路公路沿线要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调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二是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落实控烟各项措施,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三是积极推进社会卫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争取到202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40%,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数量提高到全国乡镇(县城)总数的5%;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编制健康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四是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积极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疾病防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爱国卫生工作依法科学治理水平;改革创新动员群众的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爱国卫生组织体系。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爱国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
成果加强科学技术指导,采取土洋结合方法,在全国许多城市和农村,开展了大规模除四害、讲卫生活动。在全国,已有37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了全国灭鼠先进城市标准;有4个大型企事业单位,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灭蝇、灭蚊、灭蟑螂、灭臭虫的标准。其他城市的四害密度也有了明显下降。
                                                       结语
    回眸六十多年来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走爱国卫生运动与群众相结合道路;执行面向基层,深入社区的方法;按照科学原则,实事求是精神办事。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又要讲究公共卫生,提高个体免疫力,同时要提高群体免疫力形成人群免疫屏障,人人讲卫生,“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具有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深远意义。爱国卫生运动正是这种先进医学科学思想的体现。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政府领导,群众参与,走群众路线,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优良传统。要广泛开展卫生教育工作,强化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道德,形成讲卫生,爱清洁的社会风尚。爱国卫生运动,是关系到社会基层社区方方面面全体人民的大事。讲究卫生,除害灭病,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全体百姓,人人关心,在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卫生观念的指导下,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协调,自上而下,加强管理,促进并加快爱国卫生运动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除四害、讲卫生,提高健康水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实质上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各种病媒虫兽的孳生与繁殖,各种疾病的发生与传播,都有其各自的规律性。群众发动起来,科学技术一定要紧跟上,并且要走在前头。只有严格按照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取得除害灭病的效果,才能保证爱国卫生运动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目的
    讲究卫生,预防、减少以至消灭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加快我国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更大发展。随着人们文化卫生素质的提高与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对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卫生、健康、幸福的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